胖虎定律是指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但做了一件坏事,就可能会受到谴责;相反,一个人做了很多坏事,但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往往就会被认为 “其实他本质不坏”,会受到称赞。
出处:该定律来源于日本动漫《哆啦 A 梦》中的角色胖虎以及日本动漫《银魂》中的相关台词。《哆啦 A 梦》里的胖虎在 TV 版中常欺负大雄,是个 “小反派”,但在剧场版里有时会展现出好的一面,令人感动。《银魂》中坂田银时说过 “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坏事,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认为‘其实他本质不坏’;无论一个人做了多少对得起良心对得起世界对得起朋友对得起恋人的事,只要做了一件比较龌龊的事,就会被人认为‘一直以来的善良都是装出来的吧’”,这一现象被称作 “胖虎定律”。
从心理学上看,胖虎定律形成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有关,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近因效应则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在胖虎定律中,“一直做坏事偶尔做件好事” 中的好事因近因效应被放大,而 “一直做好事偶尔做件坏事” 中的坏事也因近因效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可能掩盖之前的好事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导致评价失衡。
另外也与刻板印象有关系,人们对经常做坏事的人会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当这类人做了一件好事时,打破刻板印象的行为会格外引人注目,从而让人觉得其本质可能不坏。而对于一直做好事的人,人们会形成正面刻板印象,一旦其做了坏事,就会与这种刻板印象产生冲突,使得人们对其评价急转直下。
人们内心普遍渴望和期待他人善良,所以当一个坏人做了好事,会被视为一种希望的曙光,好像看到了其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因此容易给予积极评价,这其实是人们对善良的一种向往和鼓励。另一方面对于一直做好事的人,人们往往会将其视为道德标杆,认为其应该一直完美无缺。一旦出现瑕疵,就会觉得其打破了这种完美,进而产生失望情绪,导致过度批评,这体现了人们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和对不完美的难以容忍。这是人性中对善良的期待和对完美的苛求。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从好的方面说这种现象可以促使做坏事的人有动力去改正错误,通过做好事来弥补之前的过错,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不良行为的纠正有积极作用;相反胖虎定律可能会让一直做好事的人因为偶尔的失误而感到沮丧和委屈,甚至可能打击他们继续做好事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能使一些真正的坏人利用这种心理,通过偶尔做表面的好事来掩盖其长期的不良行为,逃避应有的责任和惩罚。
在生活中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一次行为就对其全盘肯定或否定,要综合考虑其长期的行为表现、动机、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对于一直做好事的人,要允许他们有偶尔的失误,理解人无完人的道理,不要过分苛责。对于做坏事的人,在看到其有向好的转变时,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但也不能忽视其过去的错误,要让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深入分析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本质,判断其是真正的改变还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对于真正有善意和改变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伪装的行为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