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几年前无意间看了梁晓声的小说——《感悟日本》,我就有了想要了解日本的冲动,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很奇怪,很矛盾,很变态。我想要知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到处搜索关于日本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发了《菊与刀》这本被公认为研究近代日本社会的鼻祖,但当时由于自己内心静不下来,一直没有阅读这本书,所以就一直拖了下来。
这一拖就是好几年,现在工作两年多了,内心也渐渐的平静下来了,静下来后就想到了这本书,想起了当时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说实话从开始阅读,我并不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好,更多的是站在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角度讲解一些研究方法,更像一篇论文一下有些枯燥。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人,由于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在我看来本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在本书中却是嗤之以鼻。关于这些分歧我暂且不在此讨论,后面我也会去阅读一些关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以让我能够更好的理解欧美文化。
由于我一般都是在睡前看这类书籍,加之这段时间加班什么的有些严重,所以差不多读了一个月。该书总共有十三章,书中大多数事件的时间轴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文化传入日本到二十世纪中期抗战结束期间。该书从等级制度、精神至胜、恩情、忠孝、仁义以及自身的修行这几个方面对日本社会进行的讨论与探索。说实话,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完全的解决我的疑问,该书的作者压根就没有去过日本……从抗战结束到现在,日本的社会及民众的心里发生了非常的变化,我对这期间的变化更加感兴趣有些。即便如此,读完该书我还是对日本这个民族多了一些了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精神至胜”观念,这种理念跟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精神有些相似。但与之不同的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阿Q精神是一种以消极的自贱精神来麻痹自己;而日本的精神至胜则是以“一切都如我所料”的盲目自信来麻痹自己与民众。当时阅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孔乙己这个角色,我其实并不知道该不该同情孔乙己,每次想到他的时候我觉得有些迷茫。书中描述道:城市被炸、塞班岛战败、菲律宾失守,政府对国民的解释道:不必担心,这是意料中的事。电视台在广播中说:“由于基斯卡岛被美军占领,日本已置于美国轰炸的行动半径之内。但是,对此我们早有预料,并且已做好相应准备。”“敌人肯定会陆海空三军一起发动联合攻势,但我们对此早有对策。” 日本政府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民众,他们依然居住在一个安全妥当的世界中。这种行为完全就是与孔乙己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则,以一种自我欺骗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另外书中还描述到精神对肉体的控制,如: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忍饥挨饿可以使肉体和意志变得更加坚毅。更有甚者还宣传精神力可以战胜死亡,让一个中尉在身体已经失望的情况下将重要情报带回后再停止肉身的行动……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作者对这些认识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就我而言,以我接受的教育,我在某种程度上会认可这种意识形态,我同样认为精神力可以在有些时候起到起想不到的结果。对于日本人有这种认识,我认为很大的原因还是源于日本的很多精神文化都是来源于中国,中国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都提倡修行精神力。我对精神力的奇特作用没有任何怀疑,但是对于这种夸张的说法还是不敢苟同的,但是日本民众对此选择了相信,日本的军队也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即使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还是拥有着顽强的战斗力。
中国古代女子需要遵守三从四德,其中三从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还有天地君亲师位。这些都能体现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日本也一样,到现在依然存在。日本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父系社会,一切均以男人为主体。社会的最顶端是天皇,其下是将军,然后是大名,大名招募武士,最后由武士管理农民、商人以及手工业者。有些人可能知道日本的皇室从第一代天皇开始,就从没有没有易主。也就是说日本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王朝更替的事情,迄今为止日本的皇室是世界上流传最悠久的几个王朝之一。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对于这个现象从书中可以看出是由于日本在引进中国文化的时候进行选择性引进和故意改变某些概念的缘故。日本的文化中对于品德的最高评价就是“忠诚”,对于天皇完全就是盲目的信任,天皇一切都是正确,天皇所说的话都是神的旨意。然而中国对于皇帝是可以否定的,虽然当时的政策不可光明正大的对皇帝进行抨击,但也可以对皇帝溜须拍马说“圣上真是一位英明的仁君”,这个“仁”才是中国道德文化中最高的美德。在中国古代当帝王不仁时,臣子和民众可以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起义,历史上的末代皇帝差不多都是被臣子或者民众起事推翻的。但是在日本,“仁”这个字却有着与中国“仁”不一样的含义,日本的“仁”更多的是一种不好的含义,比如:由于某些情谊,包庇强盗等罪犯时可以说包庇这对被包庇着是施行了仁义。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助纣为虐,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好,日本人肯定也知道这样不好,也因此在日本“仁”就没有了在中国那样的伟大力量,也就没有了推翻天皇王朝的理由了。也就是这种选择性的文化引进和篡改,是日本的等级制度变得更加稳固。
在日本的等级制度下,规定各等级的人群各施其职,除各自应尽的职责以外不得侵犯其他等级人群的利益,包括上层等级的人群也不可侵犯底层等级人群的利益。比如:武士、大名等不可占有农民的土地;武士不可拥有出领主给予的俸禄以外的任何收入等。这样的制度使得个等级的人群在这种制度下相对安全,也巩固了等级之间的堡垒。即使是在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被侵犯着可以直接越级告状,告状后侵犯者也会被严格的处理甚至被处死,但是被侵犯者同样需要为越级告状承担后果——处死,因为等级制度中不允许越僭。但是被侵犯的等级人群还是乐此不疲的越级状告那些侵犯者,因为他洗刷了侵犯者加在他身上的耻辱,他们的种群权益得到了保障。
日本的等级制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上,在家庭中也是充满了等级制度。就如中国古代社会一样,女人一直处于家庭、政治的最底层。在家庭中等级最高的是一家之主,然后就是长子、再然后就是女人。兄弟姐妹中一样是以长子为最高等级,然后再是次子等男子,再然后就是大姐等女子。这些看起来与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很像,但是日本的这种家庭等级制度与中国的还有些不一样。日本的儿童教育里面是允许男孩子对母亲进行打骂的,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当然当代的某些家庭也会出现这种子女对母亲进行打骂的情况,这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失败。虽然子女的男孩子可以对母亲进行打骂,但是对于父亲或者一家之主还是必须的保持谦卑,因为父亲或一家之主在家里的等级是最高的。在日本品德文化中“忠”、“孝”的级别是非常高的,这里的“孝”更多的是体现在子女对父亲的顺从,长子对家族的继承等方面,为了“孝”与不喜欢的女人结婚,为了“孝”抛弃妻子, 为了“孝”放弃自己的理想。当然,在尽忠面前,“孝”是可以被抛弃…..
再来说说日本的“恩情”吧,日本人的“恩情”更像是一种债务。这种想法使得日本人在任何时候都恪守本分,不给他人添麻烦,因为他们认为给人添麻烦就是承了别人的恩情,自己需要将需要以这份恩情的万倍来进行偿还,为了不偿还高昂的恩情,他们选择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日本对于“恩情”分的十分明确:被动接受的恩情和主动承受的恩情。比如:皇恩、亲恩、主恩、师恩都是被动接受的恩,需要尽其一生来进行偿还;还有一些主动承受的恩情,比如:对妻子、侄子辈的恩情。对于日本的恩情分类太过详细,我也不想花过多精力来记这个。在这个我想要说一下日本人对于“名誉”的情义,个人名誉可以说是高于一切的,不管是谁对自己的名誉进行了侮辱(包括自己对名誉的侮辱),都必须进行洗刷。这个洗刷过程并不会被认为是报复,而会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一种对自身名誉的一种珍视。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也解释了日本在近代的科技为什么发展的如此迅速。书中说:任何一个不加强军备的欧洲或亚洲国家与加强军备的国家相比都将占有潜在的优势,因为这样的国家可以集中财富用来建设繁荣而健全的经济。 美国为什么可以在加强军备的情况下依然发展这么快是因为美国的工业生产过剩,如果不发展军备、奢侈品及科研事业,他们的国民将面临失业,这也是资本迫使他们必须发展这些。同时书中也给日本提出了针对中国的建议:日本可以充分利用队中的类似优势。中国当前的目标是军事化,而且美国支持它的野心,如果日本的预算中不列入军事,那么只要它晕啊以,不需要多少年便能为自己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国家 这一点也道出了日本在近代为什么如此快速的在经济上远超亚洲国家,以极少的资源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后来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跟日本的国民平均生产总值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啊,据现在统计,日本的国民平均生产总值是中国的4倍,这就是差距)。
近些年,由于日本文化的不断西化,当时书中所说的很多情况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梁晓声的《感悟日本》就是写于《菊与刀》之后的,《感悟日本》中的很多社会现状都与《菊与刀》所描述的不一样了。比如在《感悟日本》文章末尾写到:而日本“新生代”中的青年男女,却有许多人内心里是非常向往美国的。 在一部日本爱情电影中,日本女孩儿对日本小伙子说:“我嫁给你是可以的,但是你得带我到纽约去定居!” 他们可没有他们的父辈们那么多心理积淀。 只要美国人不轻蔑日本人,他们和她们,像许多国家的青年们一样,何尝不愿拥有一份美国“绿卡”呢? 这是使民族感强的日本老爸们极不高兴的事。 然目前的世界,背叛之风到处盛行。 日本老爸们又能奈之何呢?……
对于《菊与刀》中的描述与当前日本社会不符合(虽然很多情况依然存在),我想只有是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正如《乌合之众》里面说到:社会有机体跟其他事物一样,正在一点点地复杂化。
2017-07-06 晚 于成都伏龙